深耕拔尖培育,锻造栋梁之材丨绵阳中学实验学校特优生专题会顺利召开

2025-09-20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2025年9月17日,绵阳中学实验学校在图书馆六楼会议室隆重召开特优生培养专题会议,共商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大计。学校党委书记翟勇、校长廖先虎、党委副书记龚晓华、副校长贾刚等校级领导,各年级分管主任、特优班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共同与会。此次会议聚焦新高考背景下特优生培养体系的深化与创新,旨在系统总结既有经验、精准研判当前形势、全面部署未来行动,凝聚全校共识与智慧,进一步明确特优生培养的战略意义、实践路径与责任机制。会议通过三位核心发言人的深度分享,从带班实践、战略动员到机制设计,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如何突破培养瓶颈、激发学生潜能,真正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品牌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强基班班主任王铃老师系统阐述了特优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策略。她首先明确“特优生”不仅限于学业成绩优异者,还包括在艺术、体育、科技创新等领域具有突出潜能的学生,强调其核心素养包括卓越的认知能力、强烈的探究精神和持久的学习动机。培养途径主要包括学科竞赛、强基计划、艺术特长和常规培优四大方向,其中她重点介绍了常规培优体系的分阶段实施策略:高一年级重在“初学启航,筑牢基础”,通过数据与素养双维度筛选学生,开展思想引领、个性化辅导和家校协同,注重习惯与素养的强化;高二年级推行“学科导师制”和“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构建,通过周记、小组研讨、自主命题等方式提升其系统思维与高阶能力;高三年级则聚焦“锚定目标,全力冲刺”,针对顶尖潜力生组建全科教师攻坚组,实施精细化的学业、考试与心理管理,并强调“一分必争”的应试策略。此外,王老师还指出学科培优应聚焦数学与物理等核心学科,教师需深入研究高考命题趋势,优化教学方法,学校则应为教师减负赋能,保障其专注教学与研究。

图片

图片

校长廖先虎从学校发展战略高度强调了特优生培养的紧迫性与重要意义。他指出,特优生是塑造学校品牌、提升社会影响力的关键。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廖校长呼吁各年级核心骨干承担起责任,明确特优生培养是“年级分管领导工程”。他系统剖析了特优生的内在特质(如极强的内驱力、求知欲、自律心态)与外在能力(如高效时间管理、深度学习方法、系统化知识构建),强调这些品质可通过学校教育激发与培养。廖校长提出,特优生培养应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构建”,推动学生成为“知识的管理者”。他要求各年级摸清学生底数、选准苗子,分管领导亲自抓,协同文化课与专业教师形成合力;班级层面则需营造公平、正能量、互助的氛围,重视品格塑造与梦想引领,避免过度关注导致心态失衡。在实践层面,他反对盲目刷题,倡导复盘反思,主张“扬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并对特优生提出高标准要求。最后,他强调学校将优化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全员积极性。

图片

图片

校党委书记翟勇围绕“提升认知与胆量”这一核心,阐述了特优生培养的机制建设与顶层设计。他指出,成功取决于认知范围与行动胆识,过去学校在特优生培养上存在认知局限与信心不足的问题,依赖“自然生长”而非系统推进。翟书记强调,关键在于构建动态选拔与培养机制。他提出六点具体建议:一是建立动态选拔机制,从高一抓起,定期评估调整“670分梯队”;二是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针对学生优势与短板量身定制计划;三是强化精准教学,组建顶尖教师团队,开展专题突破与深度探究,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并可引入高校资源拓展视野;四是搭建多元发展平台,深入研究文化、艺术、体育等不同路径的政策与培养模式,加强志愿填报指导,避免人才流失;五是加强心理与学业管理,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六是优化评价激励机制,采用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关注高分段学生群体的培养成效。翟书记强调,只有系统推进、全员协同,才能实现特优生培养的突破与学校品牌的提升。

图片

“教育之道,唯在得人;育才之要,必在得法。”本次特优生专题会议不仅是一次经验总结与策略部署,更是一次全校教育理念的深化与升华。它再次明确,特优生培养关乎学校生存发展、品牌塑造与教育使命的达成。面对新高考、新竞争、新挑战,绵阳中学实验学校将以更加系统的机制、更加科学的方法和更加坚定的信心,持续推进特优生培养工程,努力实现从“自然生长”到“主动建构”、从“个别突出”到“群体卓越”的根本转变。我们坚信,只要以认知提升引领行动突破,以胆识魄力推动实践创新,就一定能在育人大地上收获累累硕果,助力每一位有潜力的学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为国家培育更多栋梁之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分享